骆志平
10多年前,家里就添置了茶案和棋盘。棋盘没动过,棋艺太差,当惯了公差,脾气大,生怕对弈起纷争。茶案也冷落于偏隅,手中活儿多,尚需咖啡来提神。偶尔路过茶室,未敢独自去品茗,悟出的东西太多,容易远奢念,避繁华,退隐于江湖。
(资料图)
过去,老书生喝茶,大多像孔乙己,穷儒不羡世俗事,却显愤懑露寒碜,对此,鲁迅先生观察入微。老舍先生的茶馆,腕枕时空,人物鲜活,看着过瘾,不过太多辛酸泪,从茶馆老板王利发到忠义之士常四爷等一众人,都活得像丢了魂,讽刺性太强,年纪大的看得懂,年轻人可能感觉有点远。
儒和茶馆,一个在北京,天子脚下,市井之中,大盖碗一掀,品的就是天地人。另一个在长沙,居现代华天10楼,空中院落,头顶云霞,脚底红尘,公道一摆,进退自如。
茶馆主人红梅女士,菩提玉面,皓齿明眸,衫棉裹佛性,渐显中年之福态。30岁入行,未带青涩入杯盏。早年,在深圳职场做人力资源管理,节奏快,压力大,结果,拼出一身红尘疲惫。2005年转行长沙开茶馆,取名儒和,从此,开启了茶汤润肺的人生。
说起茶缘,红梅女士翻起了家史,其奶奶12岁当童养媳,因水灾而流落津市街头,但其手脚勤快,聪明伶俐,为茶馆老人收留,视为己出,后嫁人,生下其父张儒和。受其奶奶影响,儒和先生好茶,仍以茶道为家书,授其兄妹做人之礼,茶的基因一直流淌血脉中。
没去过北京的儒和茶馆,京派的口感五湖四海,几千年的贡茶。养足了宫廷气,三德子喝的都是云中极品,何况,龙座上的华盖,要在那里摆公道、讲茶品,可能首先玩的是气势和排场。
长沙的儒和茶馆,气韵通畅,清欢雅致,倒是不输同城业内。500平方米空间,不大也不小,轻奢廊灯引路,人未入茶厅,氤氲茶香已撞面。推门而入,中式立柜高挺,遮挡依性,退让有度,大气却不张扬。大茶堂有如茶艺博物馆,各类茗茶、茶器,不争不宠,随遇而安。还有不少老式小收藏,收音机、热水瓶、马灯、小斗笠、压茶器具等,织入其中,不存唐突,给人一种来者皆有缘,无须问籍贯的大爱清欢。小茶室则私密小众,落在茶馆的尽头,木制门牌以儒字托㡳,茗儒、鸿儒、雅儒、颂儒,连成一长串,儒字拆分,为“人”、“需”二字,茶客如何理解,不一定依字典释义,但“人”字镶边,讲的是品性。在此,可独品独悟、可对酌言欢、可三五成群聊点红尘事。
在大茶堂客案,拂衣落座,红梅女士随手提起一把紫砂壶,净手、引茶、温壶,一个凤凰三点头,就扬起了茶中语:一壶一茶不串味,高冲低斟香更淳,止于七分满,续茶不见空。手法之娴熟,茶姿之端庄,颇显“儒和”茶馆主人之功㡳。难怪,连茶案上的一支残莲也着了迷,扬起脖颈,冲着案上的茶壶和茶宠,不断点起了头。
和市井茶馆不一样,这里登高望远,少有烟火之气,来者多为老茶友,或为商旅之客,在此小聚遣怀,儒雅与清和都写在体面上,围着茶香绕舌头,茶品、事品、人品,自然轻收轻放,不会越雷池,弄出水花四溅的热闹。茶室中,除了随手可翻的书本、杂志,再也找不到其它辅佐的闲情。
这就是儒和茶馆的高级,纯粹的品茶、品人生,不存私念,不染尘俗。在此喝过几泡茶的茶客,大多有感悟,知往返,活着岂止一杯酒?身处卑位,柴米油盐酱醋茶,头顶华盖,琴棋书画诗酒茶,两道茶、两种味,各有苦乐。茶中藏智慧,酒后吐真言,孰高孰低,立竿见影。
弄不清,红梅女士的父亲,为什么能取出“儒和”这样好听的名字,毕竟其奶奶童养媳出生,没能读过多少书,而“儒和”二字文气重,应出自乡绅秀才,或家族里的读书人。有些事情,可能三生有约,只是时辰未到,儒和茶馆面世,才将前因后果写进传家茶谱上。
2005年自今,一晃18年,红挴女士已被茶汤养成了菩提面,一本陆羽的茶经,翻来翻去,最终悟出了禅心。行囊一改,芽头茶、明前茶、老树茶,就像一群听话的小学生。依时令、分品种、择环境,纷纷挤进了门。并且个个打扮得像名门,不粗鲁、有颜值,还透着一点小芬芳,随手捏出一泡,茶汤清亮,回甘悠长。
我不懂茶,坐在明式椅上,随口唠叨了一句:纯野生、云里雾里出好茶。红梅女士听了,噗嗤一笑,上好的茶,就如此,居高山海拔,藏云雾之中,吸日月精华,远尘俗之染。
其实,人也一样,世间大,人心最大,地球上还没站稳,就跑到了火星上,技艺精湛,精神可嘉,可真要弄得它们发脾气,脚底只要轻微抖一抖,不知又要搞出多少烦心事。人类应该讲团结,只有你好我好他好,大家好,地球村的日子才有可能更长远。
现在,有人把约谈公差叫做进去“喝茶”,这就有点对不起古人,这茶有毒,容易急火攻心,经常喝得有人慌了神。
如果大伙平常多在茶园走一走,按陆羽的提示,先舍后得,舍得舍得,舍舍得得,得得舍舍。明白了什么是心中圣物,什么是红尘俗事,说不定就品出了人生三境界,王阳明先生如此,曾国藩如此,听说,青史留名的都如此。
蒹葭苍苍,偏偏赶上了岁月拥堵,古人的水草,只好把天上的月亮举得再高再高,月亮叹口气:喝杯茶去吧,别和李白一样,醉了又癫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