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生态行记
2023-08-12 03:37:34    光明网

【美丽中国万里行】

沿着黄河看宁夏,能遇见怎样的精彩——

“塞上江南”生态行记


【资料图】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张文攀

黄河奔腾万里,在中华大地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而宁夏,正好位于“几”字一撇之处。

千百年来,黄河滋润了宁夏,造就出一个“塞上江南”。近日,记者参加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全国生态日记者行”活动,从银川到中卫,感受黄河在宁夏留下的一个个鲜明印记,看到一幅幅人水和谐、人沙和谐、“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美丽画面。

“稻渔共生”:三产融合探索乡村发展新思路

炎炎夏日,走进位于银川市贺兰县的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鸭鸣悦耳,稻株摇曳。以大地为画布、稻禾为画笔、鱼鸭蟹为点染,这里将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同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乡村绿色发展、农民共富增收的三产融合新路。

贺兰县地处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核心地带,得黄河之利,98%的农田为自流灌溉。2017年以前,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农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由于地下水位浅、土地盐渍化严重,种出来的水稻产量低、品质欠佳,加之村民大多采用大水漫灌模式,不仅产量难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也不高。

响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重振宁夏大米雄风”的号召,从事大米加工销售业的赵建文开始打造水稻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决心要在宁夏种植高端有机大米。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流转来的2600亩土地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稻田四周开挖深水环沟,把田抬高解决地下水位浅、土地盐渍化严重的难题;同时,推广精量穴播、旱育稀植、穴盘育秧等种植技术,放弃使用除草剂,改用螃蟹、鸭子帮忙除草。通过综合使用循环种养、以渔治碱、统防统治等新方法,稻渔空间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稻、鱼、鸭、蟹立体种养的转变。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如今,这种“一田多用、一水多产”的模式逐渐显露出优势,不仅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有所提升,还额外增加了鱼、鸭、蟹、田螺等水产收入和旅游收入。

在赵建文的引领下,记者看到,稻田四周的深水环沟里种满莲花、美人蕉等净水植物,用于养殖鱼、鸭、蟹的尾水则被水泵抽进稻田,经吸收净化后再回到养殖池,实现闭合式循环利用。“比起以往的大水漫灌模式,现在种植水稻可节水40%左右。在稻渔空间,除黄河水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外,化肥用量也比之前大幅减少,除草剂早已停用。”赵建文不无自豪地表示。

置身企业的展示区,有机胚芽米、稻鸭香米、蟹田米等产品琳琅满目。赵建文介绍,企业主打的绿色有机大米,每公斤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一部分进入线下商超,另一部分通过电商或直播带货在线上销售。

据悉,每年园区都会接待超过20万人次参观。为丰富游览体验,园区增加了小火车、观光塔、采摘温棚、农耕文化馆等项目,并设置传统农机具及稻草人展示区、有机水稻认养认购区、稻田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健康养殖技术观赏区。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登高欣赏稻田画,还可以乘坐小火车穿梭于稻田观光,或者采摘、摸鱼、捡鸭蛋、烧烤,体验农耕活动带来的乐趣。

在稻渔空间,传统稻田拥有了网红气质,不仅经济效益倍增,还解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作为生态观光园的老员工,60岁的张淑英这个夏天依然在稻田里忙碌,种稻养鸭、除草施肥,样样都行。到了冬天,她便转战到大米加工车间,成为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老伴也在园区干活,两人一个月收入八九千元,再加上土地分红和流转费,一年下来也能挣下不少。”

赵建文告诉记者,围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稻渔空间与四十里店村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解决了10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每年给200余户人家分红,确保绿色发展的成果由大家同创共享。

“山河佳酿”:贺兰山东麓绽放出“紫色梦想”

贺兰山东麓地处北纬38度,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土壤通透性好且富含矿物质,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

从银川市中心驱车一路向西,不久就驶入西夏区。沿贺兰山东麓而行,路旁的葡萄园、防风林带恣意流淌着耀眼的青绿,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庄星罗棋布地点缀其间。

业界把出产于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称为“山河佳酿”,名副其实。“这里西依贺兰山,东临黄河,种植葡萄的土壤是从贺兰山上冲刷下来沉积而成的,灌溉用水引自黄河。”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来自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一组数据则显示:在贺兰山东麓一线分布着66座风情各异的酒庄,种植酿酒葡萄26.2万亩,年产葡萄酒5.4万吨(7000万瓶),综合产值达260亿元。

作为宁夏的“父亲山”,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建设对砂石需求的不断增加,贺兰山东麓成为周边地区主要的砂石料来源地。

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绿水青山却变了模样。长期高强度的开采,使得镇北堡矿区废弃砂坑遍地、植被稀少,生态非常脆弱。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看到有待整治完成的这些“疤痕”时指出,宁夏生态环境有其脆弱的一面,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持之以恒。

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功申报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求,实施了废弃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等八大工程17个重点领域180个子项目,其中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4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7.1亿元。”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崔奇鹏介绍。

填大坑、削大坡、覆大土,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当地积极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治理模式,引入市场主体开展生态修复,同时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志辉源石葡萄酒庄,从地面建筑到地下酒窖,所用石块皆来自贺兰山的废弃石料。不仅如此,利用西干渠引来的黄河水,酒庄还建成生态林8000亩,生态修复废弃矿区6000亩,种植酿酒葡萄3000亩、经果林1000亩,种植各类植物300余万株。昔日风沙肆虐的砂石滩、废砂坑变成生机盎然的金沙滩、绿洲地,成为贺兰山东麓保护生态、防风治沙、涵养水源不可或缺的绿色屏障。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贺兰山旅游,酒庄游应运而生。听志辉源石葡萄酒庄负责人袁园讲,酒庄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免费向游客开放,旨在共享生态治理成果,传播中国葡萄酒文化,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志辉源石葡萄酒庄的种植基地远眺巍巍贺兰山,提出殷切希望:“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并与体育运动、休闲旅游结合起来。”袁园说。

从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南门进入,站在六九广场向下俯瞰,一湾湖水平静如镜,葱郁的树木、飘逸的云朵投映其中。公园西部一个修复中的矿坑被巧妙地设计成下沉式广场,水系、植被已布置、铺设完成,射箭馆、攀岩馆、滑雪场也初具形态。

志辉源石葡萄酒庄的发展只是一个缩影。按照宁夏的谋划,贺兰山东麓将以建设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实现酿酒葡萄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3亿瓶以上、综合产值为1000亿元的目标——一个绚丽的“紫色梦想”正在贺兰山东麓绽放。

麦草方格:筑起“人沙和谐”的绿色安全屏障

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黄河从这里流出黑山峡,与腾格里沙漠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沙坡头所在的中卫市是我国历史上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城区仅5公里处,周边的村庄、农田甚至是黄河河道经常受到风沙侵蚀。“一刮沙尘暴就遮天蔽日,喝完汤碗底留下一层沙。”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从小就体验过沙害之苦。

午后,站在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高的沙丘上放眼望去,数不清的麦草方格将这片一度桀骜不驯的沙地牢牢“按”住,柠条、沙柳、花棒、杨柴等沙生植物在一个个麦草方格里随风摇曳。

人在流沙上都站不稳,一米见方的麦草方格为什么不会被风吹走?唐希明解释:“草方格由工人用铁锨把麦草牢牢轧进沙里做成,从发明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眼下还是最经济实用的。”不过,用麦草方格打牢治沙地基只是第一步,还需播撒沙蒿、沙米等耐旱草种并使其成活长大,才能真正形成绿色屏障。

近年来,随着科学治沙、绿化理念的提出,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被采用,荒漠化治理有了全新思路。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科研人员摸索出人工蓝藻结皮固沙技术,可以加速固定沙面,帮助沙化土地恢复生态功能;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团队研发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实现了工业化量产,效率比过去人工作业提高60%,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

“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

“经过70年艰苦卓绝的防沙努力与治沙行动,如今的中卫,沙漠治理达150万亩,逼退腾格里沙漠25公里,天然植物由25种增加到453种,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上升到42%,并通过发展多种沙产业,逐渐形成人沙和谐、沙为人用的良好局面。”中卫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刘天平给出了上述振奋人心的数据。

伴随治沙成果而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眼前的沙坡头,绿色点染,湖沙同框,游人如织,再也不见“浮沙没胫,人马惮行”的情景。“沙还是那些沙,但‘身份’却截然不同了——曾经的‘绊脚沙’华丽转身,与星空、黄河携手奏出沙漠生态旅游的新乐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沙’。”沙坡头旅游景区的负责人说。

采访后记

宁夏,因黄河而生,得黄河而兴;苦风沙久矣,御风沙坚矣。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让流进稻田的每一滴水都得到高效利用;持之以恒修复生态,利用“山河”优势酿造醇美的葡萄酒;科技助力压覆沙障,变“人受沙害”成“沙为人用”,“塞上江南”的“颜值”越来越高,吸引更多人前来观光旅游……随着更多人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建设,具有宁夏特色的山水长卷在你我眼前徐徐展开,绵延不绝,日益精彩……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2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键词:

上一篇:《心动6》双胞胎姐姐退出节目,男4被指责,其实他处理得很好
下一篇:最后一页